鹬全部_词典1 / 2 页
位置:

成语 刺虎持鹬 [ cì hǔ chí yù ]刺虎持鹬造句

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臣是以反复于前代以蛮攻蛮之成效,而知刺虎持鹬,功在乘时。固不在勤天之力以求之也。★清·魏源《圣武记》卷六

成语 鹬蚌相争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鹬蚌相争造句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成语 鹬蚌相斗 [ yù bàng xiāng dòu ]鹬蚌相斗造句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出自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要之蛮触相争,原无关于轻重,鹬蚌相斗,要自互有损伤。”

成语 鹬蚌相持 [ yù bàng xiāng chí ]鹬蚌相持造句

鹬蚌相持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ù bàng xiāng chí,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成语 鹬蚌相危 [ yù bàng xiāng wēi ]鹬蚌相危造句

鹬蚌相危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ù bàng xiāng wēi,意思是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出自《为东魏檄梁文》。

成语 蚌鹬相持 [ bàng yù xiāng chí ]蚌鹬相持造句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

词语 鹬蚌 [ yù bàng ]鹬蚌造句

鹬蚌是汉语词汇,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

词语 蛎鹬 [ lì yù ]蛎鹬造句

蛎鹬(拉丁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中型涉禽,体羽以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嘴通常是红色或桔红色。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脚粉红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滨砂砾中筑陷穴状巢,每窝产卵2~4枚,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斑点。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沿海。

词语 鹬鹬 [ yù yù ]鹬鹬造句

词语 鹬聚 [ yù jù ]鹬聚造句

【词语】:鹬聚【注音】:yù jù【释义】:1.谓喜好收集鹬毛冠,借以巧饰自己。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