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 jì wén ]

祭文,文体名。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1 韩愈没有承袭父兄,但在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祭十二郎文》中,韩愈写下“往河阳(今河南孟州)省坟墓(扫墓)”之句。


2 曲阜市市长江成诵读了祭孔祭文,“同根一脉,两岸祭孔,共缅先师,追远慎终……”诵读完祭文后,现场参加祭孔人员全部肃立先师三鞠躬


3 祭文历数孟母对我国古代母教文化的功绩,追思亚圣孟子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


4 这个塾师从书本上抄了一篇,就把祭文给了富人。


5 东道索祭文,训蒙师穷迫无措,乃骑东道马,急走荒郊,寻一瓦窑,忙下马奔入避之。


6 接着是一齐跪下听祭文,祭文礼生诵读.


7 既是生还者也是受难者家属的王兆兰,在念祭文时泣不成声:“对不起妈妈,是我没有牵好弟弟妹妹的手,我没有照顾好他们……”丈夫祈思恭紧紧拥抱着她,两人泪未停歇。张典婉


8祭文后被刻成石碑,今仍立于东溪村姜氏宗祠里.


9 哀辞和诔文是先唐哀祭文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文体表现方面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0 它不在描写神庙的和其他一些不重要的祭文里面,也不在涉及龙神法师的咒文等级的记述里面。


11 他在亡友灵前宣读了一篇感人的祭文


12 在周瑜柩前,诸葛亮亲自奠酒,跪在地上读祭文,泪如泉涌,悲痛不已,众将均被感动。


13 明代史籍中保存了大量国家公祭文,按内容可分为常规性祭文与临时性祭文两类。


14 如今,两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


15 其用四六体写成的祭文,形式华美、声情并茂,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祭文成为骈文诸体中最富情采个性的一种体式。


16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恭读祭文,歌颂伏羲功德,感怀伟大祖国辉煌灿烂、悠深久远的文化积淀,传达羲皇儿女继往开来之志,祈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17 刘伟平恭读祭文,歌颂伏羲功德,传达羲皇儿女继往开来之志,祈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18 但中国有着深厚的哀祭文化,从诔文、哀辞祭文,甚至碑、形状、墓志,都可以用来哀祭逝者。


19 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


20 张謇彻夜拟哀启,作祭文,亲自料理丧事,处理好军中善后各事后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