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 [ bàn diào zi ] 词语

[ bàn diào zi ]

1.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2.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

3.做事不认真、有始无终的人。

“半吊子”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熟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该熟语的意思是指:①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②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③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追根溯源,这个熟语来源于我国古代的钱币计量制度。在我国古代,最常见的货币是铜钱,而铜钱一般为圆形方孔。为了便于携带和计算,至迟从汉代起,人们就已开始时将铜钱用细绳串起来,这种穿铜钱的绳子在汉代时被称“贯”,如《史记·平准书》中就曾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贯”又成了货币计量单位,“一贯”相当于一千文(由于铜钱正面铸有文字,故一枚铜钱又称“一文”)。可能是由于钱串提起时往下垂吊的缘故,到了清代“一贯”又被称“一吊”。而半吊(即五百文)为一吊的半数,不满串、不成吊(貌似有“不成'调',不着调”之意?),所以人们就用 “半吊子”(或“半吊”)来喻称多种不好的人或事物。

  1. 旧时钱串一千叫一吊,半吊为五百,不能满串。因用以形容知识不丰富或技艺不熟练的人。

    陈国凯 《代价》八:“ 丘建中 一直想法和 刘总工程师 接近,但 刘士逸 对这半吊子技术员的殷勤并不怎么欣赏。”

  2. 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段荃法 《杨老固事略》四:“我那半吊子男人又打我,你不管,我可要吃农药哩!” 郭澄清 《大刀记》十五:“在她看来,别看这个半吊子狗仗人势不知好歹,见到表哥准不能这样。”

  3. 形容不完全或有始无终的事物。

    瞿秋白 《文艺论辑·再论翻译》:“自然,这所谓白话,还只是半吊子的白话,这是文言本位的搀杂一些白话。” 谌容 《赞歌》:“从七一年开始,这个工程已经花了不知多少投资,动用了不知多少劳力工程仍然是个半吊子。”

1 一个毫无嗜好,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简直是妖魔,是没有翅膀的半吊子天使。基督旧教的神话里,天使没有别的,只有头脑。巴尔扎克


2 这是上天对于不完美的问题、无谓的要求、三心两意的聆听、半吊子的努力及不完全的信任所给予的最完美的答复。答案就在眼前!


3 烦啦对郝兽医吼道:你这个能把脚气治成截肢的半吊子兽医!兽医蠕动了一下嘴,小声说,那总比没有好吧。


4 半吊子驯宠师,玩票的探险家,难改的习性,连蒙带骗的李兵每每出人意料,凭借他特殊的天赋与机运,不但博得“宠物大师”。


5 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


>>更多造句

smatterer; dabbler; tactless and impulsive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