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寒食

寒食节来源其实非常古老,与古中国的农业传统有关。寒食节也开始在农历三月。当天上的龙星出现之后,上巳节之后就进入了寒食节。寒食节期间举国禁火。禁火,正是为了祭祀雨神——请求雷雨之神的降临。周代封国,各国最重要的宗教场所是神社。东亚的神社文化,最早起源是在古代的中国。周代天子国都有大社,各个封国中也都建立有国社。神社中立有长年不灭之火坛,此即本义的“社火”(社火变为社戏之名,是在后来)。为了祈祷龙星的降临,为了祈雨,要熄灭神社祭坛上已经燃烧经年的旧火。直到寒食节的祭祀完成后,才能添加薪柴,重新点燃新火。这种灭旧迎新的祭祀仪式,古代叫“改火”。关于改火寒食的日期,是在上巳节之后。宋司马光 有《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记述宋代的寒食及清明节改火事云:“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觞。”诗句中所谓“元巳”就是指上巳节。[《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正义》引 徐颋《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复於 隋 而仍废。”唐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觞。”]在改火和禁火期间,举国不能火食,只能吃事前备好的熟食(即寒食),所以这段停火期间也叫寒食节。[《周礼·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所谓“修火禁”,便是禁火。唐李涪《刊误》曰:“《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汉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遂。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待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曰禁火。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徵,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是不知古,以钻燧证之。”(邹福保《日知录之馀》 引)]秦汉以前禁火寒食的时间很长,不同记载表明可以有十天乃至一月之久。东汉时期的《月令》则确定寒食节为清明节气前的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的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节都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到唐宋时,寒食节仍然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元代以后才逐渐式微。古代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气本来时间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就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节与寒食节自然相接而融为一体。明清后,寒食节一名乃为清明节所替代。若按时间先后排序,古代迎春的三个节日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唐宋以后,上巳节废,明清以后寒食节废,只有清明节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人迎接春天到来的代表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