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圆满什么意?

净空法师---究竟圆满的佛果。禅宗的话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正是世尊在《华严》、《圆觉》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因为有我这个执著,就变现六道轮回的境界,所以六道、十法界也不是真的。佛经里头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道有相,十法界有相,这些相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这个现象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从我执变现出来的。如果你哪一天要证得无我,那就恭喜你;无我,给诸位说,六道就没有了

譬如你在作梦,几时证到无我,你就从梦中醒悟过来,这一醒过来梦境就没有了。只要你还执著有个我、有我所,你依旧在作梦,你没有醒过来。所以六道轮回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执著没有,六道就没有。可是你还有妄想、还有分别,到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

佛告诉我们,那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这个境界现前;所谓的声闻、缘觉、菩萨、佛,会现这个境界。境界有差别,这是你执著有轻重不同,你的分别执著有轻重;分别重的你是声闻、缘觉,分别轻的你是菩萨、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分别,那你就出了十法界,出十法界这就成佛。虽然成佛不圆满,在《华严》里面讲叫法身大士,禅宗里面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们为什么见不了性?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著,这两种东西障碍了。执著是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二障障住我们的自性,使我们不能见性,不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原因在此地;什么时候我们离开分别执著,这个事情才能解决。这两种障碍放下,放下之后明心见性,在我们念佛人讲你得理一心不乱,这个地位就是《华严经》上初住菩萨的地位。《华严经》是圆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成佛了。刚才说虽成佛,不圆满、不究竟,为什么?还有妄想,妄想就是此地讲的无明,无明是妄想。无明就是还没有搞明白,没有搞明白才会打妄想,统统都搞明白,当然你就没有妄想了。

这个无明是说什么?说自性宇宙的根源没搞清楚。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比我们清楚太多,我们哪能比得上人家。对於自性没搞清楚,自性的体、相、作用,他也能证得一些,但是不圆满。古人的比喻比得好,他把晚上的月亮做比喻,初三、初四的月亮,月亮刚刚有个月牙,它也有光,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虽是真的不圆满,要跟十五的月光来比那差远了,所以圆教初住、二住、三住的菩萨,就像月牙一样。真月那就是真佛,所以见性成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的,真佛而不圆满,他的无明要慢慢破。无明也有厚薄不相同,《华严经》上说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圆教初住菩萨,那还有四十品没破,还得慢慢的修,一品一品的破

四十一品无明统统破尽,这才叫「无明贪瞋皆永无」,破尽了。这是什么果位?圆教的佛果,究竟圆满的佛果。佛果是什么?佛果是我们自己,禅宗的话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正是世尊在《华严》、《圆觉》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换句话说,你成佛没有别的,恢复本来面目而已。大经里面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成佛你不要以为你有什么得到,没有;你所得到的完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绝对不是说自性之外,还有东西可以得到,没有;你所得到的都是自性的本能,自性的本具。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你恢复自性的德能而已,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要明了。

后面这一句『惑尽』,其实这一句两个字,就是前面这一句讲的无明;『过亡』,「过」是过失,你以后的生活行为,对人、对事、对物永远不会犯过失,「亡」就是没有,过失没有了,这还不就是前面讲的「无明贪瞋皆永无」。怎么样永无?怎么断的?末后这一句是告诉我们断的方法。靠什么方法?『三昧力』。「三昧」是古印度梵语音译,它的意思就是禅定。在佛法里面翻译的很多,最常见的叫正受,正是正常,受是享受,三昧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