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发明之前都是用什么写东西的啊?

造纸之前的文字载体,不仅有楼上各位所说的竹简、绢帛,还有更多的东东:

中国古代的文字最早是刻划在陶器上的,稍后是刻划在甲骨上,再后则是铸造在钟鼎上。这种刻划方式十分困难,文字载体也非常难以携带。

大约在春秋时期,发明了用竹木片烙烫或毛笔书写文字的竹简和木牍,使文献和记事的方式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但是这种竹木书籍还是过于笨重,战国时期思想家惠施外出时要携带五牛车的书,留下了“学富五车”的著名成语,被后世认为是了不起的大学者。其实如果这五车简犊印成现代的书本,恐怕也不会比四大名著的字数多到哪里去。

为了改变文字载体的这种笨重现状,古人又尝试着在“缣帛”上书写成所谓“帛书”。缣,为双丝的细绢,在这种材料上书写,无论是书写速度、笔划的流畅程度,以及携带和收藏的方便性等方面都比以往的各种文字载体有了巨大的飞跃,同时也为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帛书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但是在当时丝绢是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因此,直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帛书也没能完全取代竹简。

在帛书稍后,又出现了利用缫丝下脚料大茧衣、烂茧、蛹衬、废丝碎屑等原料,采用煮漂、荡筛、捶打等方法形成薄绵片,再将其晒干辗展后成为一种“絮帛”。絮者,敝绵也,原意为较粗而乱的丝绵,采用这种廉价原料,所制得的书写产品相对缣帛而言是比较便宜的。制造絮帛的工艺过程和原理已经十分近似于造纸,因此絮帛应该算是最原始的纸。“纸”字发明早于蔡伦之前至少300年,因此“纸”最早就应该是指絮帛而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纸,絮一苫也、丝滓也”,故而纸字从“糸”之意、从“滓”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