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全部_词典1 / 4 页
位置:

词语 蛮舶 [ mán bó ]蛮舶造句

mán bó ㄇㄢˊ ㄅㄛˊ 蛮舶(蛮舶) 古代指我国南方从事海上贸易的船舶。包括外国商船。《唐书·卢钧传》:“ 南海 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闽王氏》:“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 清 唐孙华 《过上洋》诗:“鱼盐喧市井,蛮舶聚江干。”

词语 市舶 [ shì bó ]市舶造句

市舶是中国旧时对中外互市船舶的通称。 其含义在各时代并不一致,唐宋元时对中外互市的商船统称市舶。宋鼓励海上贸易,南宋尤其重视市舶。目的是“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宋会要辑稿·职官》)明初只许外国使节所乘船舶驶来中国,称贡舶,并准许附带商货。商船(当时称商舶)则禁止进口。同时,本国商船亦不许出海。市舶因此专指贡舶。自正德、嘉靖年间葡、西等国商船先后来华,外国商船又渐称市舶。到清代,市舶专指外国商船。

词语 市舶库 [ shì bó kù ]市舶库造句

shì bó kù ㄕㄧˋ ㄅㄛˊ ㄎㄨˋ 市舶库(市舶库)  旧时存放进口物资的官库。 宋 苏轼 《缴词头奏状·陈绎》:“右臣等勘会 陈绎 知 广州 日,私自取索用市舶库乳香斤两至多,本犯极重,以元勘不尽,至薄其罪。”

词语 市舶务 [ shì bó wù ]市舶务造句

市舶务,是一个汉语词汇,即市舶司。 出自于宋 吴自牧 《梦粱录·监当诸局》。

词语 市舶司 [ shì bó sī ]市舶司造句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明清两朝反复“海禁”。明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市舶司作为中国古代的外贸机关,见证了中国宋、元、明三朝的海上贸易之繁...

词语 舶主 [ bó zhǔ ]舶主造句

舶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ó zhǔ,是指船舶的主人。

词语 番舶 [ fān bó ]番舶造句

“洋船就是洋人之船”,“所有西洋商船俱称番舶”,这意思是说:鸦片战争前,洋人的船,叫作洋船,也都称为番舶。

词语 波斯舶 [ bō sī bó ]波斯舶造句

波斯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ō sī bó ,是指古代从波斯到东方来的船舶。

词语 船舶国籍 [ chuán bó guó jí ]船舶国籍造句

船舶国籍是指船舶所有人按照某一国家的船舶登记管理规范进行登记,取得该国签发的船舶国籍证书并悬挂该国国旗航行,从而使船舶隶属于登记国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船舶国籍表明该艘船与登记国有了法律上的隶属关系。船舶国籍证书是船舶国籍法律上的证明,船舶悬挂的国旗是该船国籍的外部象征或标志。船舶国籍所引起的国籍国的权利义务与自然人国籍所引起的国籍国的权义务在内容上完全不同。因为船舶国籍是一种法律上的联系,即船籍国与船舶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船籍国能对船舶行使管辖权及给予保护。

词语 昆仑舶 [ kūn lún bó ]昆仑舶造句

唐时海舶名。见《唐大和上东征传》和《宋高僧传》第一卷《不空传》。古代南海国家有以昆仑为王号者,或以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所称王舶亦即昆仑舶,当指南海诸国,特别是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或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国王所置从事于海外贸易的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