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AB_舶全部_词典1 / 3 页
位置:

词语 蛮舶 [ mán bó ]蛮舶造句

mán bó ㄇㄢˊ ㄅㄛˊ 蛮舶(蛮舶) 古代指我国南方从事海上贸易的船舶。包括外国商船。《唐书·卢钧传》:“ 南海 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闽王氏》:“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 清 唐孙华 《过上洋》诗:“鱼盐喧市井,蛮舶聚江干。”

词语 市舶 [ shì bó ]市舶造句

市舶是中国旧时对中外互市船舶的通称。 其含义在各时代并不一致,唐宋元时对中外互市的商船统称市舶。宋鼓励海上贸易,南宋尤其重视市舶。目的是“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宋会要辑稿·职官》)明初只许外国使节所乘船舶驶来中国,称贡舶,并准许附带商货。商船(当时称商舶)则禁止进口。同时,本国商船亦不许出海。市舶因此专指贡舶。自正德、嘉靖年间葡、西等国商船先后来华,外国商船又渐称市舶。到清代,市舶专指外国商船。

词语 舶主 [ bó zhǔ ]舶主造句

舶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ó zhǔ,是指船舶的主人。

词语 番舶 [ fān bó ]番舶造句

“洋船就是洋人之船”,“所有西洋商船俱称番舶”,这意思是说:鸦片战争前,洋人的船,叫作洋船,也都称为番舶。

词语 船舶 [ chuán bó ]船舶造句

船舶(boats and ships),各种船只的总称。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船舶是一种主要在地理水中运行的人造交通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军用船称为舰,小型船称为艇或舟,其总称为舰船或船艇。内部主要包括容纳空间、支撑结构和排水结构,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带能源的推进系统。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体阻力的流线性包络,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早期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钢材以及铝、玻璃纤维、亚克力和各种复合材料。

词语 舶船 [ bó chuán ]舶船造句

【条目】舶船【拼音】bó chuán【注音】ㄅㄛˊ ㄔㄨㄢˊ海船。亦泛指大船。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章宪太后有旨,令于舶船求此二物。”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政事》:“李勉在广州,性廉洁,舶船米都不检阅。先是,舶船泛海至者岁才四五,勉之末年,至者四十馀。”

词语 舶贾 [ bó jiǎ ]舶贾造句

词语 木舶 [ mù bó ]木舶造句

词语 蕃舶 [ fān bó ]蕃舶造句

fān bó ㄈㄢ ㄅㄛˊ 蕃舶 海外入境的船舶。蕃,通“ 番 ”。 唐 韩愈 《孔公墓志铭》:“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 明 宋濂 《水北山居记》:“ 永嘉 为海右名郡,南引七 闽 ,东连二 浙 ,宦车士辙之所憇止,蕃舶夷琛之所填委。”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之四:“蕃舶从海来,蒲萄泛新渌。”

词语 贡舶 [ gòng bó ]贡舶造句

又名市舶。本指明初海外诸国贡使所乘的船舶﹐引申为明清时代官府的对外贸易。明制﹐外国贡使来中国﹐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货进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