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wā]蛙的词组

《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小说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汉字 [tíng]蜓的词组

蜓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见“蝘”。

汉字 [zhū]蛛的词组

蛛,指蜘蛛。见《次韵王子钦》:“蚁穿万孔萃,蛛挂千丝扰。”

汉字 [mán]蛮的词组

蛮,拼音:mán,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有指南方汉族的意思 。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汉字 [gé,há]蛤的词组

蛤(há gé ) (形声。从虫,合声。本义:蛤蜊) 同本义。产于浅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养殖。肉可食 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五蠹》 又如:蛤子(小蛤蜊),蛤蟹(蛤蜊与螃蟹),蛤灰(以蚌蛤壳烧成的灰),蛤像(蛤蛎的佛像),蛤蛎(即蛤蜊)。蛤蜊是一种对于可食用双瞉贝类的泛称。在中国古代,蛤、或蚌泛称具两片相等的壳的软体动物,有时特指文蛤。蛤蜊则是指生长在东南沿海中的软体动物。在山东胶东半岛部分地区以及大连部分地区将蛤字读成(ga),这是地方方言而并不是多音字。在福建地区,蛤蜊通常指泥蚶。在台湾,可食用的双瞉贝类都被泛称为蛤蜊,如文蛤、花蛤、粉蛤、竹蛤,相当于古代的蚶、车螯和花蛤。居住在海水中的,台湾闽南语称蚶仔(hamma),主要是指文蛤。居住在淡水中的,台湾闽南语称蜊仔((lâ-á),或蚬,通常是指河蚬。双壳类通常栖于浅海、淡水或河海交界的砂质或泥质的水底。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另一个读音为“ha(阳平)”,用于“蛤蟆”一词。近来也兴起了用“蛤”来表示“哈”“的意象。

汉字 [jiāo]蛟的词组

关于蛟的说法有三种说法:1.龙族中龙的前身,“走蛟”是蛇修炼数百年后化为蛟,蛟住江河湖池,而龙归大海,二者不同。2.鳞甲为龙的一个进化过程。鳞甲者(例如蛇,鳄,鱼,龟等等)吸收500年天地精华后,成为蛟龙(此时蛟龙因刚成龙形神通不显,无法潜回大海或者飞翔天空。只能栖息在江河湖泊之中,故而常被人们目击,为人所知。蛟头有角,角是直而短,没有分岔。有四足,每足有四只爪),再过500年历经雷劫吞珠化龙。3.通"鲛",意为居住在海中的人,谓之"鲛人"。

汉字 [yán]蜒的词组

【名】(形声。从虫,延声。本义:蜒蚰,虫名)同本义,又名“蛞蝓”、“鼻涕虫”〖slug〗。蛞蝓科。形似去壳蜗牛,有两对触角,身体分泌粘液,爬行后常留下银白色的条痕。是农作物的害虫。如:蚰蜒(节肢动物,像蜈蚣而略小)【动】蜿蜒,龙蛇爬行〖wriggle〗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楚辞》又如:蜒蜒(龙蛇之类曲折爬行的样子);蜒蜿(蜿蜒。龙蛇曲折爬行的样子)

汉字 [zhé]蛰的词组

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入~。惊~。~伏。~虫。

汉字 [mò]蛨的词组

蛨子,陕西方言中,一种类似蚊子的昆虫,

汉字 [fù]蛗的词组

蛗(fù)字,笔画数:12,部首:虫,是一种类似于蚱蜢的昆虫。

汉字 [dàn]蜑的词组

dàn1 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2 蜑民的船。3 古同“蛋”,鸟、龟、蛇等生的带有硬壳的卵。笔画数:12;部首:虫;

汉字 [lǎo]蛯的词组

蛯是日本地名用字。

汉字 [jiá]蛱的词组

蛱,汉字,拼音为jiá,意思是蝴蝶的一类。

汉字 [kuò]蛞的词组

[slug] 即蜒蚰。俗名鼻涕虫,属软体动物。形状象去壳的蜗牛,爬行后留下银白色的条痕。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是蔬菜 果树的害虫。

汉字 [zhì]蛭的词组

蛭是一类生物的统称,全世界约300余种,中国已知约70种。除部分种类为掠食性或腐食性外,多营暂时性的体外寄生生活,以吸食其他动物的体液或血液为生。

汉字 [móu]蛑的词组

蛑móu(1) ㄇㄡˊ(2) 〔蝤~〕见“

汉字 [yí]蛦的词组

蛦,yí,部首笔画,虫,部外笔画:6,总笔画:12。

汉字 [lì]蛠的词组

蛠拼音:lì部首笔画部首:虫部外笔画:6总笔画:12五笔86:JLLL五笔98:JEEE仓颉:LIKSS笔顺编号:251214535353 四角号码:54127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6E0基本字义古同“珕”。

汉字 [gé,luò]蛒的词组

蛒,拼音gé,笔顺编号:251214354251。

汉字 [guǐ]蛫的词组

蛫,一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蟹。也指传说中的一种异兽,状如龟,红头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