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zān]簪的词组

古代汉族发饰,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

汉字 [zān]簮的词组

基本信息簮,古同“簪”。古籍解释康熙字典 〔古文〕兂《广韵》侧吟切《集韵》《韵会》缁岑切《正韵》缁深切,音。首筓也。《释名》簪,兓也,连冠于发也。  又也,因形名之也。  又《广韵》作含切《集韵》《韵会》《正韵》祖含切,音鐕。义同。  又疾也。《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则羣朋合聚,而疾来也。  又《前汉·百官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袅。《注》师古曰: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言饰此马也。  又《集韵》子感切,音昝。《易》朋盍簪。王肃读。  又徂官切。《易》朋盍簪。李鼎祚曰:簪旧读作攒。 《集韵》或作、篸。 考证:〔《易·豫卦》《注》簪,疾也。以信待之...

汉字 [fǔ]簠的词组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