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bǎn]粄的词组

粄,字从米,从反,反亦声,为古汉语,也写作䉽或䬳,”粄䬳䉽“三字互为异体字,可通用。“粄”也是客家语和海南话(海南闽语)的特色词汇。“反”为“饭”省(“饭”指“食物”)。“米”指“大米制品”。“米”与“反”联合起来表示“大米制作的食品”。本义:大米制作的食品。粄也是一类传统的汉族小吃。在中国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台湾等省份的客家人居住地较常见。

汉字 [mǐ]粎的词组

粎,拼音为mi,部首为米,中国汉字,UniCode编码为CJK 统一汉字 U+7C8E。 公制长度单位(“米”的旧译)。

汉字 [jù]粔的词组

粔 jù ㄐㄩˋ 〔~籹( m?)〕古代一种油炸的食品,类似今麻花之类,如“~~蜜饵。” 郑码:UFHX,U:7C94,GBK:BB89 笔画数:10,部首:米,笔顺编号:4312341515

汉字 [tà]粏的词组

词语释义 粏 tà tɑi 拌盐的米糠,发酵后腌菜用(日本汉字)。 笔画数:10; 部首:米; 笔顺编号:4312341344 基本信息 五笔86:ODYY 五笔98:ODYY 五行:火 UniCode:U+7C8F 四角号码:94930 仓颉:FDKI GBK编码:BB86

汉字 [xiàn]粯的词组

粯,拼音是xiàn,部首是米,总笔画是13,释义是米屑。

汉字 [fū,fú]粰的词组

汉字 [bì]粊的词组

恶米。中国春秋时鲁东郊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汉字 [jīng]精的词组

基础理论名词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汉字 [yǐn]粌的词组

汉字 [lín]粼的词组

粼,古汉字,形容山石间水流清澈。

汉字 [bǐ]粃的词组

粃,同“秕”。

汉字 [zhāng]粻的词组

粻,汉字。汉语拼音zhāng,意思是指粮食。

汉字 粿 [guǒ]粿的词组

粿是广东潮汕、福建、海南、台湾等地区传统的一类地方小食。本是指用秫米、粳米先磨成粉后制作成的食品,后引申为糕点、点心的统称。粿在潮汕方言中是糕饼典型一类的解馋小食的总称,在中国海南省和客家人居住区也称作“粄”。“粿”因加入各种配料而衍生出各种称法,如甜粿、菜头粿、草仔粿、芋粿、白粿等。“粿”要花费时间制作,并非日常家庭主食,通常是只有在年节祭拜时才会特别制作的供品。

汉字 [bài]粺的词组

粺 拼音:bài 声母:b 部首:米部 部首笔画:6笔 笔画:8划 总笔画数:14笔 笔顺:捺撇横竖撇捺撇竖折横横撇横竖 精米:“彼疏斯粺。” 古同“稗”,稗子。

汉字 [cuì]粹的词组

粹,形声。从米,从卒,卒亦声。“卒”义为“极点”、“极端”。“米”与“卒”联合起来表示“极端纯净的米”、“没有丝毫杂质的米”。粹美纯美;精美。如:这本书精致粹美。

汉字 [lù]粶的词组

汉字 [jú]粷的词组

汉字 [zòng]粽的词组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种,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食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汉字 [shēn,sǎn]糁的词组

糁,其主要原料是母鸡肉(或牛、羊肉)和麦米、面粉、辅以葱、姜、盐、酱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佐料,工艺精细复杂,是山东临沂一带的一种传统名吃。据《临沂县志》记载,糁系临沂人改创,几经演变改进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沂州名吃。糁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并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入选的9个项目中,代表临沂传统饮食文化的名小吃:糁,入选非遗目录。

汉字 [qí]粸的词组

粸的主要成份是籼米和糯米,将两种米碾磨成粉混合,参以一定量的硼砂,做成粸粉。糯米用以保证粸的粘性,硼砂用以保证粸食用时口感的韧性。由于各个历史时期人口的流动,粸已经出现多种其它的名称,也由汉族传授到其他兄弟民族,由此也出现多种关于其起源的传说。在湖南,粸一般被称为“糍粑”;艾粸在一些地方有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做法,被称为“青团子”,等等。